图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半乐亭记》)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岩穴暝 暝: (2)树林阴翳 翳: (3)宣上恩德 宣: (4)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如何理解“醉”与“乐”?二者是什么关系? 24.简析甲乙两文都有哪些相同之处,寄托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②!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节选自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 【注释】①辱宠:谦辞,屈辱身份来宠爱。②荷:承受恩惠。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而前陈者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4)自此得与郡人共乐 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B.而不知人之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文理其傍为教场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D.以警饥年之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7.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今 春 寒 食 见 州 人 靓 装 盛 服 但 于 城 上 巡 行 便 为 春 游 2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 29.【甲【乙】两选文都写到了滁州人出游,但在写法和具体内容上又有何不同。其中【甲】文写滁人出游,详尽,突出 ;【乙】文写滁人出游,简略,突出滁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上下一白 一: (2)人鸟声俱绝 绝: (3)拥炉煨芋 拥: (4)欣然一饱 欣然: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2.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3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①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称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其意,虽游犹弗游也。 ②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节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释】 ①搜剔:搜寻。 3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是金陵人,客此 成语推断法:作客他乡 (2)自非置身物外 课内迁移法: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3)不计程期 查阅词典法:①计算;②统计,汇总;③考虑,谋划;④猜想,估计。(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6.有人评价张岱湖心亭赏夜雪是“痴”行,请简要概括他“痴”的具体表现。 37.甲文中的张岱是否具备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至湖①上,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②,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③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④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⑤。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①湖: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3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雾凇沆砀 沆砀: (3)从一奚童 从: (4)西行过陆宣公祠 西: 39.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至 望 湖 亭 凭 槛 四 眺 则 湖 圆 如 镜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41.同为夜游,张岱和邵长蘅的心境有何不同?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万历①四年,佥事②徐廷裸重建之。万历二十八年,司礼监③孙东瀛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春时,山景、睺罗④、书画、古董,盈砌盈阶,喧阗扰嚷,声息不辨。夜月登此阒寂凄凉如入鲛宫⑤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⑥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⑦)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钓的年号。②金(qiān)事;按察司下的属官。③司礼监;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④睺(hóu)罗:摩睺罗。宋元习俗,七夕供土偶,名“摩睺罗”。⑤鲛宫:龙宫。⑥滃:云气腾涌的样子。⑦《湖心亭》:《西湖梦寻》卷三中的一篇。《西湖梦寻》是一部风格清新的散文集,全书共五卷,通过追忆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故国哀思。 4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 (2)俱无甚伟观也 观: (3)盈砌盈阶 盈: (4)声息不辨 辨: 4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夜 月 登 此 阒 寂 凄 凉 如 人 鲛 宫 海 藏。 4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 4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篇文章共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 昏暗 遮盖 宣扬 写下 22.(1)像那种太阳一出来,林中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在一起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2)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23.“醉”不仅因美酒而醉,而且是因美丽的山水景色而陶醉,更是因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 盛况而沉醉。“乐”山水之乐、滁人游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与民同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是为了写”乐”。 24.①甲乙两文都属于散文。都描写自然美景,都借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表情达意。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②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排遣内心压郁苦闷,都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③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岩洞变得昏暗起来;暝:昏暗。 (2)句意:树林变得阴凉蔽日;翳:遮盖。 (3)句意:宣扬皇上的恩德;宣:宣扬。 (4)句意:于是写下了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书:写下。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霏:雾气;开:消散;云归:云雾聚拢;暝:昏暗;晦明:指明暗交替。 (2)仰望:抬头看;俯听:低头聆听。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醉”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醉酒状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陶醉。文中提到“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这种与山水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景,让作者陶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忧。同时,“醉”也是作者对社会清明、百姓安乐的盛况的沉醉,如文中所说“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这种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让作者深感欣慰与满足。而“乐”则是这种陶醉状态的具体体现。文中多次提及“乐”字,如“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而乐亦无穷也”等,都是对自然美景和人生欢乐的赞美。同时,“乐”也包含了与民同乐的含义,即与百姓共享欢乐、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醉”与“乐”在文中是相辅相成的。作者通过“醉”来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通过“乐”来传达这种美好的情感和体验。可以说,“醉”是“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乐”则是“醉”的实质和内涵。因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通过“醉”来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也体现了作者通过“醒”时的文章来记录和传达这种美好的情感和体验。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人文关怀。综上所述,“醉”与“乐”在《醉翁亭记》中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体验。 2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对比阅读。 (1)甲乙两文在文学形式上都属于散文。甲文《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当地风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乙文同样借助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心境。两文都描写自然美景,并借助花、树、霜等自然景物来表情达意。如甲文中“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乙文里“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些句子都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之美,并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2)两文都是作者在仕途失意之际所作,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压郁苦闷。甲文中提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乙文则通过“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来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这些句子都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选择与自然亲近,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展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3)两文在志趣情感上也是一致的,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甲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和乙文中“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都明确表达了作者与百姓共享欢乐、共同感受生活美好的思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感,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也传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甲乙两文在文学形式、描写手法、创作背景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展现了相同之处。它们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当地风俗,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仕途失意的排遣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些共同点使得两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如果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 我欧阳修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偏僻而且事务简单,又喜爱这里风俗的安恬悠闲。在山谷间发现这个泉水后,就每天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看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乔木下乘凉,秋风刮起,霜雪飞落,冬天里,山水露出清秀的模样。四季的景色,没有一样不令人喜爱的。我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丰收年景的欢乐,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刺史的职责。于是,我写文章来记下这个亭子的名字。 25. 摆开,陈列 以……为快乐 间或,有时候 得以,能够 26.C 27.今 春 寒 食/ 见 州 人 靓 装 盛 服/ 但 于 城 上 巡 行/ 便 为 春 游 28.(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件事的,是太守啊。 (2)因为(我)喜欢那里回环相抱的山势,于是在泉边建造了一座小亭。 29. 宴饮之乐、山水之乐、草木之乐 与民同乐。(大意对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陈:摆开,陈列。 (2)句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快乐。 (3)句意为:间或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亭中会聚宴饮。间:间或,有时候。 (4)句意为:从此我才得以与郡中人民同得欢乐。得:得以,能够。 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动词,跟从/介词,由; B.连词,表示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然后; C.动词,作为/动词,作为; D.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因为;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今春寒食”的意思是:今年春天寒食节,表明季节和节气,因此后断开; “见州人靓装盛服”的意思是:见州中人穿戴着艳妆丽服,“见”为动词,“州人靓装盛服”为其宾语,结合为动宾短语结构,省略主语,此句表达完整的意思,后断开; “但于城上巡行”的意思是,只需要在城上巡行一番,“在”是介词,“于城上”表示地点,“巡行”为行为动作,此句表明地点和事件,后断开; “便为春游”的意思是:就当是春游了,这是对前句的整体总结。 因此正确的断句为: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 2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他们。乐:快乐。述:记述。以:用。文:文章。者:……的人。“……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此句要翻译出“……是……”的句式; (2)因:因为。回抱:回环相抱。构:建造。于:在。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甲文中“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欧阳修射的宴会上,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时起时坐大声喧闹,十分欢快,可总结出“宴会之乐”; 由甲文中“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可概括为:山水之乐、草木之乐; 由乙文中“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可知,从那以后欧阳修便得以与郡中人民同得欢乐,可总结出“与民同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去年夏末秋初,偶然在州城西南丰山的山谷中寻得一股泉水,水冷味甜。因为我喜欢那里回环相抱的山势,于是在泉边构建了一座小亭,又将附近辟为教场,不时聚集州兵、弓箭手,检阅他们操练射击技艺,以震慑因年岁饥馑而出现的盗贼,间或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亭中会聚宴饮。正当我爱惜这里的幽静雅致,想要得到一些佳树美草种植在这里,忽然竟然得到你(指韩忠献公)辱临宠幸,并赠送芍药花十种,不胜欣喜之至!山野之民(指山州的百姓)虽然浅陋,也喜欢畅怀悠游。今春寒食节,见州中人穿戴着艳妆丽服,只消在城上巡行一番,就当是春游了。从此我才得以与郡中人民同得欢乐,这实在是出于你丰厚的赏赐啊。 30. 全、都 消失 裹 高兴的样子 31.(1)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时看见。 32.独往写出作者雪夜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醉心于洁白的西雪景,和他那种清高傲然的精神品质,独往也都透露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33. 甲文:寄情自然风光、清高淡泊的品质、故国之思。乙文:寄情自然风光。 【解析】3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 (1)句意: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一片。一:全、都。 (2)句意: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3)句意:围着火炉烤山芋。拥:裹。 (4)句意:高兴地吃饱。欣然:高兴的样子。 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拏:撑(船)。拥:裹,围。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2)四:四周。林:树林。雪:名词活用为动词,被积雪覆盖。登:登高。眺:远眺。见:看见。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字面意思理解,“独往”描绘了作者独自一人在雪夜中,毫无同伴,只有一己之身,一舟之影,在湖心亭上观赏雪景的画面。这种孤独的描绘,让读者可以想象到雪夜中那静谧而寂寥的氛围,以及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从深层含义来看,“独往”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雪景的深深热爱和醉心。他愿意在雪夜中独自前往湖心亭,只为一睹那洁白无瑕的雪景,这种对于美的执着和追求,反映了他高雅的情趣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独往”也透露出作者清高傲然的精神品质。他不愿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独自前行,这种坚持自我、不随大流的精神,正是他清高性格的体现。同时,他在雪夜中独自看雪,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于世事的超然态度。 “独往”也透露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在明末清初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作者的这种孤独的行为,可能也暗含了他对于故国的深深思念和对于时局的无奈。他独自看雪,或许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对故国的哀思。 3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甲文中,作者张岱描绘了他在大雪后的夜晚,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的情景。他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了雪后西湖的清冷、静寂与浩渺。其中,“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更透露出他清高淡泊的品质。他不畏严寒,不惧孤寂,只为一睹那绝美的雪景,这种精神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同时,张岱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他的作品中往往隐含着对故国的思念和怀旧之情。在这篇文章中,他通过赏雪这一行为,也许在无意中寄托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乙文中,作者通过描绘四林皆雪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他在赏雪的过程中,享受着自然带来的美好和宁静,但并未像甲文那样深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他的赏雪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34. 客居 如果 ③ 35.(那两人)看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6. ①特立独行,独自乘舟前往;②沉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景;③遇知音请强饮三大白。 37.具备。①他能在“人鸟声俱绝”的大雪后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可见他有强健的身体;②他可以将毳衣、炉火准确齐全,随性出游,可见他有闲暇的时间;③他能欣赏到天、云、山、水合而为一,天地一片苍茫的意境,可见他有超凡脱俗的心胸。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根据成语推断法,“作客他乡”中的“客”是客居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客居”的意思。 (2)句意为:如果不能抛却凡尘俗事。根据课内迁移法,“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是如果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如果”的意思。 (3)句意为:不考虑日程归期。根据查阅词典法,查看选项,“考虑、谋划”适合本句解释,故选③。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余:我。焉:怎么。得:能。更:还。此:这样。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晚上八点,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他特立独行,独自乘舟前往;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的美好雪景可知,沉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景; 根据甲文“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可知,遇知音请强饮三大白。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首先明确是否具备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然后根据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乙文“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意思是: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据此可知,潘耒认为出游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闲暇的时间;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张岱住在西湖,在大雪之后晚上去湖心亭赏雪,说明他身体康健;可以在西湖晚上随性出游,说明他也有闲暇的时间;大雪几天,人鸟声俱绝的晚上八点左右,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说明他具有超凡脱俗的心胸;据此可以判断张岱具备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乙】 文人们大多喜欢谈论旅行之事。旅行其实不容易讲好的。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游得近就所览不广,游得浅就所见不奇,趁便游玩就不能尽兴,群友出游就历时不久。如果不能抛却凡尘俗事,而坚定出游的想法,即使去游览也不是真正的旅行。 路途穷尽了却不忧虑,行程耽误却不后悔,困乏了就睡在草木山石之间,饥饿了就吃草和树木的果实。不躲避风雨,不怕猛兽,不考虑日程归期,不刻意寻求伴侣。用心灵去游览,用生命去观赏。亘古以来,仅此一个人啊! 38. 撑(船) 白汽弥漫的样子 让……跟从 向西,往西 39.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40.(1)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2)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 41.张岱夜游西湖,既有赏雪的欣喜,又含有淡淡的故国之思;邵长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心境闲适惬意。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2)句意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句意为:让一个童仆跟着。从:让……跟从。 (4)句意为: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西:向西,往西。 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一面铜镜。 “至望湖亭”是一个动宾短语做状语,应和后文断开;“凭槛四眺”写到达望湖亭的行为,“湖圆如镜”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明望到的景象,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重点字词:盖:表推测,大概;适:恰好,正好;尤:特别。 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对比分析。 甲文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可知,大雪三日之后,作者独自乘船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远离世俗、恬淡自然的闲情雅趣;根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作者于文中特意点出亭上两人是金陵人氏,金陵即为南京,曾为明朝都城,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国的哀思眷恋与感伤情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既写景,又抒情。天地苍茫,人如芥子,既蕴含着赏雪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根据“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已,舍艇,取径沮洳间”可知,作者夜游孤山,兴致正浓,还取道低湿地带,猎奇心理跃然纸上,到达望湖亭之后更是沉浸在西湖美景之中,文章中更多地流露出作者闲适惬意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我到西湖上,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一面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42. 这 景象 充满 分辨 43.夜 月 登 此/ 阒 寂 凄 凉/ 如 人 鲛 宫 海 藏。 44.(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有人看到它就像看到了海世蜃楼。 45.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趣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感伤的情感。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这天初更时分。是:这。 ②句意:都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象。观:景象。 ③句意:堆满了砌墙和台阶。盈:充满。 ④句意:声音都分辨不清。辨:分辨。 4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趁着月夜来此,寂静凄凉,就像进入海底龙宫藏宝的地方。“阒寂凄凉”是“夜月登此”的具体感受,“如人鲛宫海藏”是第一个完整的比喻句。故断句为:夜月登此/ 阒寂凄凉/ 如人鲛宫海藏。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 ②重点词:之,代词,它。如,像。 4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湖心亭看雪》和《湖心亭》节选内容都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所作,其中甲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则通过叙写对湖心亭往日美好景致的留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最后又用“人稀地僻,不可久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万历四年,佥事徐廷裸重新修建。万历二十八年,司礼监孙东瀛把这里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宏伟壮丽,游人看见它就像看到了海市蜃楼。云雾若隐若现,恐怕滕王阁、岳阳楼都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象。春天的时候,山景、睺罗、书画、古董,堆满了砌墙和台阶,集市喧嚣热闹,声音都分辨不清。趁着月夜来此,寂静凄凉,就像进入海底龙宫藏宝的地方。月色晶莹,沁人心脾,水气氤氲。这里人烟稀少,地处偏僻,不宜过久停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家是碎片化的拼图,有人带着岁月裂痕而来,有人捧着真心莽撞...
中新网杭州2月22日电(张煜欢)22日,首届低空经济创业者年会暨资...
雨水,一年之中第二个节气。此时,苍龙七宿从地平线上昂然上...
嗨!这里是娱乐寡姐,为你带来最新娱乐资讯。网传李现将与导...
2月17日中午,琼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